第一五一三章 谭纶[2/3页]
里,正是切中我大明当今利弊,不想王主簿竟有宰辅之才,他日高中进士,改革变法,或可救我大明于水火啊。”王言摆着手说道:“堂尊高看我了,这话可不敢随意说,改革变法是要死人的。我是能革当官儿的,还是能革这乡间的士绅大户啊?俗话都说了,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,我不让他们赚钱,他们还能饶得了我?堂尊啊,能看出问题的有很多,可能解决问题的,又有几个?就说这改稻为桑,上上下下的人,谁看不出问题?最后还不是沈一石这个给织造局办差的人拿命解决的?”见海瑞看过来,朱七摇了摇头:“我们是真的送他回杭州,其他的事什么也没干。”“他没让那些人赚到钱啊,堂尊!他存在这么多年,就是为了给人赚银子的,现在他掀锅了,不让别人挣,你说他还能活吗?”“哪些人?”“严党、浙江各个衙门、织造局、丝绸大户、还有宫里的尚衣监什么的,这么多人都指着这一次改稻为桑大捞一笔呢。现在沈一石自作主张,假传圣旨,把买田的粮都给赈了,大家全都捞不到那么多的银子了,啧啧。”王言哎呦一声叹,“要说还是沈先生高义啊,救了咱们淳安、建德两县的百姓啊。当然,主要还是陛下隆恩。”朱七好笑的摇头:“不用找补,我又不记你的账。此事经过早都上报,陛下既然知道了,便也不会怪罪你说沈一石的好话。”淳安的百姓们高兴,官吏们轻松,然而这时候因为沈一石而起的风波才刚刚开始。京城的皇帝、司礼监,严嵩、严世藩,还有裕王、徐阶、高拱,浙江的郑泌昌、何茂才以及其他的严党成员,江南织造局的杨金水,全都乱成了一锅粥。因为改稻为桑搞不成了。原本的改稻为桑,不仅仅是要多产那三十万匹丝绸,还是要吃下两县五十万亩土地,赚着每亩四十石的差价,大家一起发财,榨干两县百姓的每一滴血。现在不成了,因为现在真改稻为桑了。两县百姓真种了桑苗,日后相关产业的人们都赚的少了,后边当官的也赚不到了,大家当然不开心。而且为了推进这件事情,以严嵩父子为首的严党,是费了好大力气的。现在做成了这个样子,裕王等人当然要趁机发难,痛打落水狗。在原剧中,因为通倭的事情闹了好一堆事情,甚至在沈一石把粮食都赈灾了以后,何茂才亲自杀到了淳安,想要强压海瑞低头,碰了一鼻子灰,灰溜溜又回去了。现在王言胆大包天,何茂才当然不敢来淳安,他怕王言直接把他也给抓了去,那可就完了。而且另一方面,现在可是还有个来这边调查新安江贪腐案的专案组呢,他们也来这边走了个过场,王言将掌握的证据全都交给了他们,这也是两党相争的一环。现在反而是淳安、建德两县的人最清闲,而要说这两县最闲的,就非王言莫属了。他整天除了烧沙子,就是作画写字,还特意写了道德经,托朱七送上去,作为明年给皇帝过寿的礼物。毕竟到明年的时候,说不定他就没有渠道直接联系宫里了……这一天,一个消瘦山羊胡出现在了衙门里,被回来吃晚饭的王言看到了。有小吏说道:“三老爷,这是大老爷的朋友。”王言上前几步,拱了拱手:“既是大老爷的朋友,便是在下的朋友,在下淳安主簿王言,字子言,见过仁兄。”“在下谭纶,字子理,乃是胡部堂座下参军,我是久闻你王子言的大名啊,就连裕王殿下都说你在淳安干的好,今天总算是见到了啊,哈哈哈……”“已是晚膳时候,谭参军且随我一同用膳,你我小酌几杯好生说一说,裕王殿下是怎么夸我的。”“你这么一说,我还真是饿了。”“衙门里的人不像话,堂尊的朋友也敢慢待?等明天在下一定好好给他们教教规矩。”“是我不让他们麻烦的,可怪不到他们。相第一五一三章 谭纶[2/3页]